八大胜|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|鲜为人知的“美国版五四运动”美军开枪打死打伤13
今天是“五四青年节”ღ◈✿,中国特色的节日ღ◈✿,不像“五一劳动节”是国际性节日ღ◈✿。鲜为人知的是ღ◈✿,美国也曾在5月4日(1970年)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学生运动ღ◈✿,可称之为“美国版五四运动”ღ◈✿。美军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大学开枪打死打伤大学生13人ღ◈✿,留下一张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著名照片ღ◈✿。美国总统和国会间接因此事斗法ღ◈✿,互相掐架ღ◈✿,最终国会胜出ღ◈✿,出台了《战争权力法案》ღ◈✿。此后ღ◈✿,美国学生再起来“闹事”ღ◈✿,大家几乎都要把1970年5月4日的“肯特大学枪击事件”翻出来说事ღ◈✿。
图1ღ◈✿:1970年4月30日ღ◈✿,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宣布派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柬埔寨ღ◈✿:越共总部藏在那儿
尼克松竞选总统时ღ◈✿,承诺结束越战ღ◈✿。但他上台后ღ◈✿,不仅没有兑现诺言ღ◈✿,还把战争扩大到柬埔寨ღ◈✿,声称要铲除藏在那里的越共老窝ღ◈✿。更重要的是ღ◈✿,他搞“抽签征兵”ღ◈✿,似乎被派到越南战场是随机的ღ◈✿,看运气ღ◈✿。表面上很公平ღ◈✿,哪个群体都没得罪ღ◈✿,但实际上把谁都得罪了八大胜ღ◈✿。
美国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不干了ღ◈✿,纷起反对ღ◈✿。其中ღ◈✿,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大学尽管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ღ◈✿,却“闹得”很凶ღ◈✿。尼克松发表电视讲线名学生在校园组织反战集会ღ◈✿。一个学生认为尼克松把战争扩大到柬埔寨违宪(宪法规定宣战权属于国会而不是总统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ღ◈✿,而美国国会从未对柬埔寨宣战)ღ◈✿,于是把一部宪法“下葬”ღ◈✿,象征宪法的死亡ღ◈✿;还有人把一幅标语挂在树上——“为什么那座征兵楼还在我们学校杵着?”
由于活动没能达到预期效果(引起全校关注)ღ◈✿,散会时ღ◈✿,大家决定于下周一(5月4日)再举行一次反战集会ღ◈✿,引起更大关注ღ◈✿,把事情搞大ღ◈✿。
为了给周一的集会“造势”ღ◈✿,反战学生在周末策划了—件大事——5月2日(周六)晚火烧学校的ROTC楼ღ◈✿。
什么是ROTC?中文意思是预备军官训练团ღ◈✿,就是美军在各大学设立的征兵机构ღ◈✿。参加这个项目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一定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ღ◈✿,毕业后入伍ღ◈✿。这样的机构自然成为反战学生发泄不满的对象ღ◈✿。而且ღ◈✿,这座二战时期的小楼是木制ღ◈✿,很容易烧起来ღ◈✿,是理想目标ღ◈✿。
大楼起火后ღ◈✿,消防员赶来灭火ღ◈✿。学生们早有准备ღ◈✿,及时进行阻止(如砍断消防水龙头)ღ◈✿,看着熊熊燃烧的大楼哈哈大笑八大胜ღ◈✿。越战期间ღ◈✿,ROTC何止在肯特大学遭到敌视ღ◈✿,在美国很多大学(包括哈佛等名校)都遭到敌对甚至驱逐ღ◈✿。这是美军历史上最灰头土脸的至暗时期ღ◈✿。
不仅如此ღ◈✿,学生们还走出校园上街反战ღ◈✿,在酒吧“鼓噪”ღ◈✿,在商店和银行等张贴反战标语ღ◈✿,并威胁对方说如果不配合就烧了他们的店ღ◈✿。
ROTC征兵楼起火后ღ◈✿,俄亥俄州的国民警卫队第一批人马紧急赶到ღ◈✿,但已无济于事ღ◈✿。5月3日ღ◈✿,更多国民警卫队队员进驻肯特大学ღ◈✿。
国民警卫队是美国特色ღ◈✿,中国没有ღ◈✿,可能需要解释几句ღ◈✿。美军主要分为两种ღ◈✿,一种对外ღ◈✿,防止外国入侵或入侵别人ღ◈✿;一种对内ღ◈✿,负责镇反平暴或救灾等(大家在电视上看到救灾的美军ღ◈✿,一般是国民警卫队)ღ◈✿。平时ღ◈✿,国民警卫队驻扎在各州ღ◈✿,归州政府主要是州长管辖(不属于联邦政府管辖)ღ◈✿,连总统也无权调动ღ◈✿;一般在战时ღ◈✿,国民警卫队才被征召到海外作战ღ◈✿。
肯特大学的学生们像上面那样“闹”ღ◈✿,头疼的不只是校长ღ◈✿,还有市长鲁伊·萨特(LeRoy Satrom)ღ◈✿,甚至州长詹姆斯·A·罗德斯(Jim Rhodes)ღ◈✿。有消息称ღ◈✿,学生“闹事”背后有意识形态斗争的因素ღ◈✿,刚加深了他们的忧惧ღ◈✿。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到难以收拾的地步ღ◈✿,州长决定派几百名国民警卫队队员进驻肯特大学维护秩序ღ◈✿。
图5ღ◈✿:1970 年 5 月 3 日ღ◈✿,俄亥俄州陆军国民警卫队人员和警察聚集在肯特州大学被烧毁的 ROTC 楼附近
图6ღ◈✿:1970 年 5 月 3 日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ღ◈✿,俄亥俄州陆军国民警卫队人员和警察聚集在肯特州大学被烧毁的 ROTC 楼附近
5月4日中午ღ◈✿,反战学生们按照约定的计划ღ◈✿,在中央草坪(在被烧毁的ROTC楼前方)开始集会ღ◈✿,很快聚集了大约3000人(500人是反战核心ღ◈✿,1000人是支持他们的 “啦啦队”ღ◈✿,其他1500人左右是看热闹的吃瓜群众)ღ◈✿。从规模看ღ◈✿,是5月1日集会人数的6倍ღ◈✿。
然后ღ◈✿,警察和国民警卫队队员一共几人联合出面ღ◈✿,开着吉普车上前ღ◈✿,通过扩音器要求其结束集会ღ◈✿。学生们根本不鸟ღ◈✿,还用石头扔他们ღ◈✿,迫使其“狼狈逃窜”ღ◈✿。
最后ღ◈✿,70多名国民警卫队队员组团下场了ღ◈✿,直接来硬的——先发射催泪瓦斯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ღ◈✿,但风向原因效果不佳ღ◈✿,于是直接派人暴力驱散ღ◈✿。
美军一边向学生发射催泪瓦斯ღ◈✿,一边向前逼近ღ◈✿,驱散了在自己前方聚集的学生ღ◈✿,迫使其向后面的小山撤退ღ◈✿。美军没有收手的意思ღ◈✿,决定“乘胜追击”ღ◈✿,扩大战果八大胜ღ◈✿,于是越过小山来到一个操场(操场周围有铁丝网)ღ◈✿。在这里ღ◈✿,美军与学生继续对峙ღ◈✿。
此时ღ◈✿,学生们从两边向美军扔石头等ღ◈✿。值得注意的是ღ◈✿,攻击美军的已经不只是参加集会的学生ღ◈✿,还有其他围观的学生ღ◈✿。
图14ღ◈✿:一名学生面对美军扬起一面黑旗(而不是白旗)ღ◈✿,寓意不服从权威管理ღ◈✿,说白了ღ◈✿:你管不了我!
此时ღ◈✿,一些学生继续与美军对峙ღ◈✿,一些学生在旁边围观ღ◈✿,还有一些学生走人ღ◈✿。大概10分钟后ღ◈✿,美军或许觉得驱散目的已经达到ღ◈✿,或许难以忍受学生投掷石块等ღ◈✿,向小山撤退ღ◈✿。
就在要转过山顶的一刻ღ◈✿,大约12:24ღ◈✿,70多名美军中的部分人(近30名)突然转身ღ◈✿,而且开枪了ღ◈✿。
图19ღ◈✿:一名学生被打死ღ◈✿,另一名女孩尖叫(她没意识到这个学生已经死亡)ღ◈✿,这张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
图中被打死的学生叫杰弗瑞·米勒(Jeffrey Glenn Miller)ღ◈✿,他死得最惨——子弹穿过他的嘴ღ◈✿。拍下这张著名照片的人并非摄影记者ღ◈✿,而是肯特大学新闻摄影专业的学生约翰·菲洛(John Filo)ღ◈✿。学生时代就拍出一张得了大奖的照片ღ◈✿,所以他毕业后很容易就找到好工作ღ◈✿,后来曾在《新闻周刊》工作ღ◈✿。
值得注意的是ღ◈✿,照片中的女孩玛丽·安·维奇只有14岁ღ◈✿,从年龄看ღ◈✿,显然不是肯特大学的学生ღ◈✿。没错ღ◈✿,她来自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ღ◈✿,还是个问题少女ღ◈✿,高中都没毕业ღ◈✿,她逃学ღ◈✿,吸毒ღ◈✿,离家出走ღ◈✿,搭便车穿越美国八大胜ღ◈✿,刚好赶上了5月4日肯特大学的枪击事件ღ◈✿。
图20ღ◈✿:39年后的2009年ღ◈✿,上一张照片的摄影作者约翰·菲洛与当年跪在地上的少女玛丽·安·维奇合影
图27ღ◈✿:子弹从高年级学生Julia Kelch身边呼啸而过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ღ◈✿,她侥幸没被子弹击中ღ◈✿,后回到当年的现场留影
其他学生见同伴被打死ღ◈✿,被进一步激怒ღ◈✿,要攻击美军ღ◈✿。美军则警告ღ◈✿,如靠近则开枪ღ◈✿。如果事态这样发展下去ღ◈✿,必然要造成更多死伤ღ◈✿。关键时刻ღ◈✿,肯特大学地质学教授格伦·弗兰克(Glenn W. Frank)及时站了出来ღ◈✿,在军人和学生之间奔走劝说ღ◈✿,防止了冲突进一步加剧ღ◈✿,死伤进一步扩大ღ◈✿。
图29ღ◈✿:肯特大学的格伦·弗兰克教授(右)请求国民警卫队指挥官罗伯特·坎特伯雷不要再对逼近的学生开枪
值得注意的是ღ◈✿,格伦·弗兰克和市长一样也当过兵ღ◈✿,只是晚一些ღ◈✿,于二战结束之后的1946-1947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ღ◈✿。他用了整整20分钟才说动学生们离开ღ◈✿。
图31:5月6日在肯特大学巡逻的国民警卫队八大胜ღ◈✿,校园看起来没啥人ღ◈✿,左前方的士兵似乎面带胜利后的微笑?
进驻校园的美军指挥官是罗伯特·坎特伯雷(Robert Canterbury)准将ღ◈✿,他说是应校长所请ღ◈✿,校长还让他驱散集会的学生八大胜体育ღ◈✿。ღ◈✿。对此ღ◈✿,校长“坚决否认”ღ◈✿。还有一说ღ◈✿:市长向州长请求州国民警卫队进驻ღ◈✿,但市长鲁伊·萨特和州长詹姆斯·A·罗德斯也死不认账ღ◈✿。于是ღ◈✿,谁下令美军进驻肯特大学成了糊涂账ღ◈✿、罗生门ღ◈✿。
可以肯定的是ღ◈✿,只有一个人有权命令州国民警卫队进驻肯特大学ღ◈✿,那就是州长ღ◈✿。州长对学生“闹事”十分反感ღ◈✿,认为他们不仅在学校集会ღ◈✿,还上街闹事ღ◈✿,扰乱和破坏了社会秩序ღ◈✿。征兵楼被学生纵火焚毁后ღ◈✿,他马上飞到肯特大学并召开记者招待会ღ◈✿,一边猛敲桌子ღ◈✿,一边愤怒地表示ღ◈✿:参加暴乱的学生是试图摧毁俄亥俄州高等教育的“暴乱分子”ღ◈✿,甚至认为这些学生比纳粹分子和3K党更可怕ღ◈✿,担心出现更多这样的学生ღ◈✿。
图37ღ◈✿:5月3日上午ღ◈✿,俄亥俄州州长詹姆斯·A·罗德斯(左三)在肯特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(左二为市长鲁伊·萨特)
当然ღ◈✿,州长不可能无缘无故派部队进驻大学ღ◈✿,程序上应该是市长发出的请求ღ◈✿。很少有人指出市长鲁伊·萨特的另一个特殊身份——当过兵ღ◈✿。他于1943年加入美国陆军ღ◈✿,参加过二战ღ◈✿,1946年退役ღ◈✿。众所周知ღ◈✿,二战中美国老百姓非常拥军ღ◈✿,参军热情高涨ღ◈✿。市长大人或许因为自己的二战参军经历ღ◈✿,认为大学生应该一如既往支持军队ღ◈✿,而不是因为怕死不敢上越南战场而“闹事”ღ◈✿。
值得玩味的是八大胜ღ◈✿,市长大人并不孤立ღ◈✿,他得到了不少市民支持ღ◈✿,因为学生攻击酒吧和银行ღ◈✿,占领公路ღ◈✿,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秩序ღ◈✿。枪击事件发生后ღ◈✿,不仅当地媒体的报道偏向军方ღ◈✿,其他社会团体也很少站出来支持学生ღ◈✿。当受伤学生被送到医院ღ◈✿,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同情的氛围ღ◈✿,甚至有受伤学生表示ღ◈✿:连我的父母看了媒体报道后都觉得是我干了什么坏事ღ◈✿,军人才会开枪……令原告的辩护律师困惑不解的是ღ◈✿,他本来打算向被告要4600万美元赔偿金ღ◈✿,但家长们居然没接受他的提议ღ◈✿,最后接受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赔偿方案——67.5万美元ღ◈✿。难不成ღ◈✿,家长们觉得自己理亏?枪击案后马上进行了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ღ◈✿,数据如下——58%的被调查者认为错在学生ღ◈✿,11%谴责国民警卫队ღ◈✿,31%没有发表意见ღ◈✿。
罗伯特·坎特伯雷准将坚持自己没有下过开枪的命令ღ◈✿,并且为手下开脱ღ◈✿,说他们开枪主要有3个原因ღ◈✿:1.有人先向国民警卫队队员打冷枪ღ◈✿;2.美军手里没有催泪瓦斯罐了ღ◈✿;3.美军受到学生投掷的石块等造成的生命威胁ღ◈✿。
第一点不成立ღ◈✿,因为事后调查发现第一枪是国民警卫队员开的八大胜ღ◈✿,而且现场所有子弹都来自国民警卫队队员ღ◈✿。第二点也不成立ღ◈✿,因为国民警卫队员手中至少还有近10发催泪弹ღ◈✿。至于第三点ღ◈✿,则众说纷纭ღ◈✿,有证人说美军并没有受到生命威胁ღ◈✿,也有围观学生说美军受到了生命威胁ღ◈✿。
合理的解释也许是ღ◈✿:美军在撤退的过程中ღ◈✿,其中一人被学生抛掷的石头等物体击中ღ◈✿,而且被打得很疼ღ◈✿,一怒之下转身还击ღ◈✿。其他人听到枪响ღ◈✿,还以为长官下了开枪的命令ღ◈✿,部分人也跟着开枪ღ◈✿。事后看ღ◈✿,这些子弹ღ◈✿,有的射向人群ღ◈✿,有的打在追击的学生面前的地上ღ◈✿,有的射向天空ღ◈✿。美军在13秒内射出61-67颗子弹八大胜ღ◈✿,ღ◈✿,如果都对准人群八大胜ღ◈✿,何止打死打伤13人ღ◈✿。
此事虽然出在一个州ღ◈✿,但惊动了白宫ღ◈✿,不仅FBI专门来调查ღ◈✿,总统特别调查委员会也介入了ღ◈✿。值得玩味的是ღ◈✿,此事起因是学生反对尼克松ღ◈✿,总统特别调查委员会的结论虽然认为双方都有错ღ◈✿,但明确指出国民警卫队没有必要开枪ღ◈✿,反应过度了ღ◈✿。FBI作为第三方ღ◈✿,结论则吞吞吐吐ღ◈✿、含糊其辞ღ◈✿。当然了ღ◈✿,最后的判决还得法院来定ღ◈✿,主要做出了两点判罚ღ◈✿:1. 俄亥俄州政府公开道歉ღ◈✿;2.俄亥俄州政府赔偿67.5万美元ღ◈✿。
肯特大学枪击事件点燃了美国大学反战反军的怒火ღ◈✿,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ღ◈✿:全美国很多大学生(据事后调查大约400万学生)罢课示威ღ◈✿,有大学在窗外挂出横幅——“他们不能杀死我们所有人”ღ◈✿。期间ღ◈✿,约450所大学因学生游行示威干脆关闭校园ღ◈✿。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美国首都华盛顿ღ◈✿,10万人参加反战游行示威ღ◈✿,总统尼克松被逼得以“去戴维营度假”的名义避风头ღ◈✿,而第82师空降师则被紧急调来保卫华盛顿的行政大楼ღ◈✿。尼克松的顾问查尔斯·科尔森是亲历者ღ◈✿,他后来回忆ღ◈✿:“那时你会想ღ◈✿:这肯定不是美国ღ◈✿,这肯定不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ღ◈✿,这是个和自己作战的国家ღ◈✿。”
平心而论欧洲一卡二卡三卡 公司ღ◈✿,一方面ღ◈✿,学生们有些过激ღ◈✿。表达反战立场没有问题ღ◈✿,但强迫别人也必须反战ღ◈✿,甚至诉诸暴力ღ◈✿,似乎就不合适了ღ◈✿。在面对进驻校园的国民警卫队时ღ◈✿,学生们认定对方不敢开枪ღ◈✿,对军人说了侮辱性的话ღ◈✿,做了挑衅的动作ღ◈✿。另一方面ღ◈✿,国民警卫队事后为了推卸责任ღ◈✿,有说谎的嫌疑ღ◈✿,开枪打死打伤学生则明显越界了ღ◈✿。
影响2:国会于 1973 年通过《战争权力法案》ღ◈✿,限制总统发动战争的权力ღ◈✿,主要规定在于三个时间节点——总统在派出军队前的48小时内必须通知国会ღ◈✿,未经过国会授权或者宣战的军事行动不得在当地停留超过60天ღ◈✿,到期后于30天内撤离ღ◈✿。值得注意的是ღ◈✿,法案要生效ღ◈✿,一般需要总统同意ღ◈✿。尼克松拿到决议案ღ◈✿,毫不犹豫就否决了ღ◈✿。不过ღ◈✿,国会还有最后的权力——只要参众两院三分之二再次表决通过ღ◈✿,可以否决总统的否决ღ◈✿,通过决议案ღ◈✿。最终ღ◈✿,国会做到了ღ◈✿。
影响4ღ◈✿:国民警卫队“改进”了镇压这类活动的方式ღ◈✿,不能荷枪实弹ღ◈✿,而寻求更多非致命性的驱散“暴民”的武器ღ◈✿,比如橡皮弹(这的确比学生们徒手扔石头在射速和射程等方面更有效率)ღ◈✿。
图43ღ◈✿:大学专门设有纪念5月4日枪击事件的纪念中心ღ◈✿,并有指示牌引导ღ◈✿,游客可以参观(摄于2017年)
无独有偶ღ◈✿,恰好在200年前ღ◈✿,美国发生过类似事件——1770年的“波士顿惨案”ღ◈✿。当时美国还在娘胎里没生下来ღ◈✿,名义上是英国的殖民地ღ◈✿。一群市民围逼一群英军士兵ღ◈✿,混乱中英军开枪ღ◈✿,打死5人ღ◈✿,打伤6人ღ◈✿。事后ღ◈✿,英国当局把这群9名英军控制起来ღ◈✿,同时抓了4个“暴民”代表ღ◈✿,最后的结果是各打五十大板ღ◈✿,均无罪释放ღ◈✿。北美大陆暂时平静了ღ◈✿,但潜在的矛盾仍在不断积累八大胜ღ◈✿,终于在5年后量变为质变——1775年莱克星顿传来枪声ღ◈✿,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……
许述ღ◈✿,四川人ღ◈✿,军事学博士ღ◈✿,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ღ◈✿,并在《解放军报》ღ◈✿、《书屋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ღ◈✿,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ღ◈✿,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ღ◈✿,出版专著《这才是美军》(中将王洪光作序)ღ◈✿,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ღ◈✿,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ღ◈✿,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ღ◈✿,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ღ◈✿。 现在成立了工作室ღ◈✿,专注于研究美军ღ◈✿。
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《兵道》一书(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ღ◈✿,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ღ◈✿,姜鸣ღ◈✿、江晓原ღ◈✿、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)ღ◈✿,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ღ◈✿。